塔吊租赁资讯
2009年,在辽源市像范伟红这样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有2万余人,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提前两个月完成各项任务指标,被国家确定为82个创建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型试点城市之一,国家发改委、人社部在辽源召开了投资带动就业16省、市相关部门领导座谈会议,充分肯定了辽源的做法。
搭建创业带动就业的“彩虹桥”
2009年年初,全球金融危机寒流袭来,辽源的许多企业出现了订单减少、开工不足等问题,就业和再就业形势极为严峻。
“百姓的生计是天,必须倾尽全力保就业!”辽源的决策者态度坚定。
市委、市政府在确定全年实施的70件惠民实事中,有11件是涉及到就业和再就业问题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采取了“八化”举措提升就业服务水平,按照“源头入手、跟踪服务、广开门路、动态管理”原则,对零就业家庭制定了认定工作程序,下发了《关于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通知》,通过“帮、包、保”就业援助措施,全市73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就业,解决零就业家庭比率达到100%。
辽源在强化政府引导的同时,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以供求对接为桥梁,全年共举办了53场大型招聘洽谈会,先后有1600余家用人单位参加招聘,提供就业岗位6.8万个,实现就业3.5万人。市人才交流中心还组织实施了9次大型人才交流活动,进行了27场常规性人才交流。同时,市就业部门积极推进四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程,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、选聘高校毕业生进社区从事公益服务和 “一村一名大学生”等就业工作都取得了积极进展。特别是辽源市的东北袜业园实施了“5232”大学生创业工程,在全省率先建立了“大学生创业实训见习基地”和“大学生创业园区”。目前,在东北袜业园接受创业培训的大学生超过500人,88名大学生创办46户企业,带动了1200人就业。为此,全省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工作现场会在辽源召开。
同时,辽源采取“保省外输出、拓省内转移”两条腿走路的办法,最大限度地保证输出总量和就业规模,并广泛开展了“春风送岗位”、“农民工招聘月”等活动,为农民工进城务工开辟绿色通道。由于措施得力,2009年前10个月,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年计划的130.9%;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完成年计划的138.4%;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.5%,比市政府下达指标低1.09个百分点;小额担保贷款完成年计划的220.4%,贷款回收率达到98.4%。
社会保障全覆盖撑起“遮雨伞”
郭一清是辽源市一位破产建筑企业的退休职工,患脑血栓多年,为治病每年得花几万元。2009年秋天,市人社局的工作人员打来电话,告诉他破产企业职工也能享受到医疗保险。这简直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事儿!办理完医保手续后,郭一清激动地说:“感谢党的好政策!”尽管全市医疗保险参保工作面临诸多困难,但辽源坚持早动手、早谋划、早实施,召开了全市基本医疗、工伤、生育保险扩面工作会议,将各项指标进行了细化,落实了责任,仅用两个月时间,就对全市参保单位缴费基数和缴费人数进行了专项稽核,做到了应收尽收。对全市地方性关闭破产企业进行了调查摸底,制定了实施方案,下发了《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方案》,确定在今年1月启动市级统筹工作。
为了让参加居民险的居民达到“无病早预防、小病早发现、大病早治疗”,辽源对全市参加居民险年满60周岁以上的1.3万名老人实施免费健康体检,对检查出患有重大疾病的老人立即为其联系医院接受治疗。同时,辽源积极推进民营企业、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,实现应保尽保。农村独女户夫妇养老保险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等试点工作也走在了全省前列,完成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……2009年前9个月,辽源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、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全部完成全年计划。社会保障的全覆盖犹如一把大伞为人们撑起了一片晴朗天空。
职业技能培训开启就业“供需之门”
近年来,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,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在辽源开工建设。这些项目不缺技术人员和大学生,缺的是有技能的技术工人。为此,辽源把大学毕业生、复员转业退役军人、返乡农民工、下岗失业人员作为培训重点,采取分期分批、盯住市场、打造品牌、按需培训的措施,坚持培训与自主创业、项目开发、小额担保贷款等相结合方式,对重点人员进行培训。为了增强培训效果,劳动就业部门定期深入到各个企业行业开展用工需求调查,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动态,确立了以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培训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为出发点,引导各类培训机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。重点开展了焊工、数控机床、安全操作工、塔吊操作工、架子工、面点师等职业技能培训。
在培训中,辽源重点突出“四重”,即城镇新成长劳动力培训重引导,下岗失业人员培训重技能,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重实用,创业培训重服务。根据劳动力资源储备和市场需求情况,结合培训学员的自身素质和就业愿望,因材施教,因人施教。通过培训,较好地改善了劳动力素质结构,有效提升了就业的质量和稳定性,促进了“供需”齿轮的咬合,实现了由数量就业向素质就业的转变。全市共组织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万余人,创业培训4840人,完成职业技能鉴定5530人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