塔吊租赁资讯
发展区域经济,必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中小城镇的作用。西宁市要进一步强化省会城市意识,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示范、辐射、窗口、支撑作用,力争各项工作走在前列,建成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。
2007年初,西宁捷报频传,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定格为9230元,直逼万元大关,农民人均纯收入指向2850元,迫近3000元关口。在经济引擎的高速驱动下,“十五”铺就了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“快速路”,西宁人在城乡居民人均收入,人均住房面积,社会保障体系、社会救助体系,解决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务输出五个方面实现了大跨越。强化省会城市意识,发挥示范、辐射、窗口、支撑作用,把西宁建成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,面对这样的目标,西宁正大步迈进。
5年,弹指一挥间。
西宁变了。湟水碧波荡漾,宁湖清秀婉约;过境公路纵横驰骋,大街小巷时尚盛行;高楼大厦冲天而起,居民小区绿影婆娑……每一个西宁人都能从这一切中触摸到城市跳动的脉搏。
矮小灰黑的建筑已成过去。
数字西宁阐释了发展硬道理
枯燥的数字同样有血有肉。“十五”末,卧薪尝胆的西宁人民,终于收获了苦尽甘来的甜蜜。全市GDP总量、财政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,年均增幅全部超过两位数,城区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幅,位列西部7个省会城市第二;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从全国第17位上升至第9位。
地图更新与城市建设的竞赛
2001年,城南新区还静穆如处女。打开2001版《中国·西部开发指南地图·青海》,这里标识的只是一片农田。5年来这份地图10次改版,铺开2006版《中国·西部开发指南地图·青海》,咄咄逼人的却是气势恢弘的“四横十一纵一环”的城市大格局,一区3园崛起为现代化的新城区,“扩市提位”拓展了三分之一的城区面积。市区交通地图编委会的主任金石说,地图更新已跟不上城市建设,我们是在同城市发展变化“赛跑”。
都市每天都给你一个新面孔
住在小区高层公寓26楼的唐老汉每天都从窗口注视着西宁,成百上千座塔吊的钢铁丛林在他目光中四处蔓延,连他都对这个变化中的城市感到有些陌生。每年超过百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,使西宁城区单位面积开发商位居西部省会城市前列。银龙大厦、西单购物城、国贸大厦等名号响亮的建筑,极富现代气息地呈现在世人面前,吸引了国内众多商业老字号争先入驻。无论是繁华的大街,还是偏僻的小巷,平改坡、建筑粉刷等“穿衣戴帽”工程,让西宁靓了起来。不觉间,那个曾经矮小灰黑的“乡村姑娘”———西宁,已悄然成长为挺拔俊俏的“都市女孩”。
流淌着美妙音符的时尚元素
已经走过的5年里,这个繁华都市从来都不匮乏时尚元素。遍布市区的俊男靓女成了百看不厌的城市风景线;“新新人类”浑身时尚;插着耳麦、别着手机、提着电脑的“金属男孩”行色匆匆。孩子们忙着补课,年轻人紧着赚钱,人到中年要忙于饭局,已届花甲却急着锻炼;服装式样不管日潮韩潮,只要你敢卖,就有人敢穿;酒店无论中餐西餐,只要你会做,就会有人吃;路宽了,车堵了;城里人到乡下休闲,农村人到城里购物;有车族车行天下,步行者游走四方。一天不上网,世界就变远;一天关了机,世界就消失……就像一天一换的彩铃,数不清的时尚元素汇聚成美妙音符,不倦地在城市中流淌。
“有其屋”到“优其屋”的沧桑巨变
“我女儿可以有单独的房间了。”第一次来看新房的利红姐笑不拢嘴。从30多平方米的单间到3室1厅100平方米,从一家三代挤在一起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间,如今,西宁市民人均拥有了20平米的居住空间。
我能体会到这种幸福的心情。21世纪初,从市区的关门街动迁到城郊的八一路,作为市政建设贡献的先行者,他们搬离了繁华。路远了,房子却大了,得与失永远都是两条平行线,我们不得不承认,每一次搬迁,都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。
快速交通网缩短了城乡距离
2004年,省城贯通东西、连接南北、四通八达的城市对外交通和环路系统问世,出城通道推进了6条对外快速路建设。同时,南绕城快速路、南北过境公路、共和路立交桥等重点工程相继竣工,全市“半小时经济圈”成型。自称“西宁土著”的赵老教授说,穿隧道、上高架、走环线,“半小时西宁”缩短了市县距离,加速了经济、文化、教育等各种资源的交流与整合。与此同时,迅速延伸的公交路线,6000多辆出租车穿越大街小巷,让西宁的自行车在国内率先淡出。
万盏华灯点亮“不夜天”
几年前外地人戏称西宁,白天看是个城,晚上看是个村。按“一路一灯型,一路一景观”的创建标准,在建设花园城市的进程中,西宁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亮化工程,5年实施项目超过百项。西宁人不会忘记中心广场落成时的看灯盛景,数万市民涌向璀璨“星河”,一片欢腾和喝彩……如今,湟水两岸、南川河畔处处流光溢彩、美不胜收,夜色中的西宁尽情展示着“不夜城”的风姿。
享受绿色不再是百姓的奢望
西宁人渴望绿色的心情曾如此迫切。当2001年,市委、市政府提出,要把西宁打造成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时,全市人民无不击掌叫好。无论在新区建设,还是在旧城改造中,这个城市都舍得拿出最好的地段来孕育绿色。
走过5年激情燃烧的岁月,在三环绿化、退耕还林、三北防护林的全民大会战中,西宁造林面积达到建国前40年全市造林面积的2倍多,564公顷的裸土也被万千滴汗水滋养出绿叶红花。让人难以想象的是,奢侈的西宁竟拥有了人均7.4平方米的公共绿地,城区四分之一的土地披上了绿装。
从蓝天净土收获城市的清新
2001年,西宁骄傲地步入全国十大安静城市行列;这一年夏天,久违的燕子又飞了回来;之后每一年,我们都能享受到近300个晴空。
拥抱世界的梦想已不再遥远
仓廪实而知礼节。如今,西宁的发展思路从重物轻人转变为以人为本、以民为先,“和谐西宁、大气开放”的人文精神,彰显出藏毯会、郁金香节、“青洽会”、“环湖赛”的博大胸怀。城市是文化的载体,文化是城市的灵魂。夏都带来的品牌效应催生了“清凉经济”,紧扣“天路之旅”的大美青海,频添城市竞争力的双翼。拥抱世界,享受成果,对西宁市民而言,这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。
西宁追赶发达城市的脚步从来就没有放慢过。无论是在城市人居环境质量,或是城市管理体制方面,西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。21世纪以来,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、生态型城市建设、形象品牌塑造以及城市经营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城市变化,正在促使西宁从关注自身发展变化,向谋求区域合作共赢的方向迈步。
|